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贫困生现象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关注,这些贫困是伴随着高校“并轨”改革而产生的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特殊部分。虽然国家相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措施,在高校中逐步建立起了以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别困难学生补助和学费减免以及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基本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学习、生活问题,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贫困生他们最直接地承受了改革的冲击,所以出现了一些新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就非常有必要深入地、全面地去了解贫困生在学校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提出相应的矫治方法,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以保障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学贫困生常见的心理失衡表现
作为过多承受精神压力的贫困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部分,他们之所以成为贫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面临经济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封闭的状态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容易引起心理失衡,成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学习和生活障碍,从而大大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
1.焦虑心理
这主要是由现实环境的压力与困难引起的,自我无力应付的现实性焦虑,是贫困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或预感到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危险的一种情绪体验。虽说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学费也跟着上涨。虽然通过外借、贷款等各种途径交纳了学费,但以后的生活该如何维持,能不能在学校里安心地接受教育。目前大学生求职状况并不景气,即使找到工作,初期收入也不会很高,毕业后能不能按期还款等等,这些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必将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工作,以致产生了对个人生存和未来生活将面临危机问题的持续的焦虑。
2.抑郁心理
贫困生之所以是一个特殊群体,或因他们的父母下岗,或因家庭变故,或因天灾人祸,或因遭遇意外打击等,乃至不得不过早地经受生活的不幸,默默地承受来自各方面的、为常人所知的种种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又强烈地希望获得尊重。但由于他们既羞于开口求助,又不愿参加一些需要经济付出的集体活动,相比于一般同学,他们更易于形成内向的性格,对前途、希望看得非常悲观,自卑和自责, 寡言少语,情绪低落,遇事易从消极方面进行归因,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3.冷漠、孤僻心理
由于他们在人生关键时期吃尽穷苦的滋味,因此他们认为首先所要做的一切就是要改变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而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于是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当中。因此,这部分贫困生学习都很刻苦,成绩也很优秀,但是缺乏社会责任感。这部分学生以“家贫”为耻辱,在老师、同学面前极力掩饰心中的不快,较少与同学交往,学习生活中的朋友圈子很小。自己闷头读书,大家不了解他,也就不敢和他交往,结果就会自己封闭自己,变得越来越孤僻。
4.自卑心理
高校里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个地区的经济情况不相同,每个家庭的负担也不尽相同,缴费上学无形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为了子女的未来,父母会想尽一切办法筹集学费,让子女能顺利迈入大学校门,接受高等教育,以便以后能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报酬。另一方面,有的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有些贫困生怀着“人穷志不穷”等心理,认为不能靠别人的施舍度日,这其实是一种盲目追求自尊的结果。为了维护自尊,不敢或不愿参加活动,放弃了在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这样能力得不到发展,眼界不开阔,别人说的我都不知道,就更加重了自卑感。
5.挫折心理
有些贫困生在中学一直处在尖子的地位上,到了大学,就产生了我生活上不能和你们比,就要在学习上比你们强,这样才能维护自尊的想法。他们把时间安排得很满,拼命学习,希望自己每门功课都要拔尖,结果搞得自我压力非常大。因为他把自尊都押在了学习上,没有其他支撑,万一不能达到预定目标,就会有挫折感。同时只顾学习,很少参加其他活动,也影响了全面发展。还有的贫困生极力想尽快摆脱贫困,便想方设法赚钱,搞得自己非常疲劳,但收效甚微,由挫折而产生悲观情绪,进而有可能产生破坏、侵犯的行为倾向。
二、大学贫困生的心理调适
经济上的贫困不仅使其生活清苦,而且较之其他同学有着更多的心理负担,致使他们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特点,为此,我们要针对贫困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一定的调适办法,使贫困生健康成长,从而顺利完成学业,健康地走向社会。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纵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达国家很早就实行了上学收费制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高等教育完全靠国家“包下来”是做不到的,因此上学缴费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家到社会,从家长到学生都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收费上学的意识。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解决高校贫困生存在的问题,除了国家政策方面给予保障外,作为社会和高校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切实加强贫困生的工作,如国家助学贷款,高校个体建立“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联动资助体系,进一步拓宽勤工助学渠道等等,从各方面做好贫困生的工作,给予他们关心帮助,为他们排忧解难。贫困生首先要学会接纳自我,要学会接受城乡有差别、贫富有差异这个现实,同时认清贫困不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怨天尤人。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不要期望变成别人,而要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当你把长处都发挥出来时,你就有了自信的力量。要学会真诚地对待自己,从思想上自立,用自己的双手勤工助学,改善生活、学习环境,而不会出现困难生贷款住“高间”的尴尬局面,不“等、靠、要”,而是学会“自强、自立、自尊、自助”。这样,很多的心理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2.树立自信心,积极面对困境
“千金难买幼时艰”,贫困也可看作是一笔难得的财富。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认识不清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也许在经济上同学间暂时不平等,但是在能力和精神上是以贫富差异作比较的。贫困不是错,可以通过劳动等途径改变暂时贫困的,这才是体现自我价值。虽然生活上困难,但同样可以帮助别人,所以不能认为自己是社会的负担。作为贫困生要不断给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说“我能行”,充分挖掘自己的长处,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正确生活态度,能从现实出发规划自己的生活。还可以通过求助心理咨询,接受别人的帮助,自觉减轻心理压力,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上,树立自强、自立、自尊、自重的精神,能够真正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我价值,顺利完成学业。实践告诉人们,当人有了自信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目标和信念时,就会产生勇气而战胜心理障碍,从而自卑、焦虑等心理便会自动排解烟消云散。
3.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走出“自我为中心”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贫困生只要有了自信,便能在集体活动中自然大方,坦然接受别人,就能克服与人交往时的敏感,不会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认为一定是别人瞧不起自己。贫困生们可以尝试组织自己的学生社团,在这里,虽然大家都面对着贫困的压力,可实际上每个人的状态是不同的,别人的状态对自己可能就是个启发。他们可以在一起交流学习的经验、生活的感受,可以开展集体的勤工助学,参加环保、社区服务等志愿活动。通过这些为别人服务的活动,他们可以看到人与人是相互支持的,自己能够帮助别人,接受别人的帮助算不上耻辱。这样他们就会慢慢地放弃了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戒备心理,走出孤独的自我,不再把自己看成另类,慢慢地与更多人交往。这样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
4.正确认识自己,善于处理挫折和心理冲突
贫困生还要注意确立适度的抱负水平,使个人的抱负水平与成就水平相互适应。过高的抱负水平,如果经常达不到目标,就会积累挫折感与失败的经验,过低的抱负又会使人沮丧,减弱意志力。作为贫困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与水平,适当调节自己的抱负水平与目标,切不可陷入“妄自菲薄”与“自我陶醉”的怪圈。另外,还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地接纳自我,即自我接受、自我理解和自我负责。大家知道,喜悦自己的人常常会努力保护自己,爱惜自己,同时也会喜爱别人、关心别人,以真诚的自我取得别人的尊敬、信任和接纳,使自身得到充分的发展。平时可以多问问自己,别人为什么不能接纳你,根源在哪里?要有自知之明,必须时可以变换角色位置,扮演其他角色增加生活体验和感受,从而调节自己的角色行为,顺利地解决心理冲突。